发布时间:2025-05-08 点此:1061次
记者 |
修改 | 黄月
1不知从何时开端,每逢问他人最近在听什么音乐,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置可否的“听得很杂”、“叫不太上来姓名”,或许直接抛过来一个歌曲链接。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早在2007年,文明研究者毛利嘉孝就在《盛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做出猜测:跟着数字媒体的鼓起,音乐会变得越来越断片化和布景化,像自来水那样无处不在,人们刻不容缓地消费最新的音乐,并很快厌恶。与此对应的则是音乐作为社会变革力气的削弱——咱们都知道,1960年代之前的摇滚乐曾有明显的政治姿势,但这种姿势随音乐工业的树立已敏捷消失。
今日,毛利嘉孝的预言变成了实际。2017年,另一本日文著作《可继续音乐的未来》就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咱们还有必要制造更多音乐吗?”作者以偶像集体AKB48为例指出,粉丝们为了取得选票而很多购买CD,然后不合法倾倒在垃圾堆里,而“音乐自身的价值被忽视了”。
种种现象呈现出了音乐被消费包裹后的种种无法,不过故事也有别的一面。在疫情中,不管是大提琴家马友友在疫苗接种现场的即兴表演、在交际媒体上用标签“劝慰之曲(#songsofcomfort)”同享素日的演奏片段,仍是更为国内歌迷津津有味的罗大佑、刘德华线上音乐会,它们都依然行使着音乐最朴素的功用——在困难的时间让人感觉好过一点。
假如盛行音乐注定既令人绝望,又带来期望,咱们要怎么看待它扮演的人物?《盛行音乐与资本主义》或许能够为咱们供给一点答案。尽管和国内乐坛的状况存在必定间隔,日本盛行乐的前史变迁依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阐明音乐与社会思潮、资本主义之间充溢纠葛的联系。
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高速增加进入阻滞状况,在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幻灭后,国家进入了被称为“失掉的十年”的阶段。关于其时的年轻人来说,拼命作业就能得到报答的日子现已成为了曩昔,而一个高速作业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关于个别的心灵来说是适当摧残的。在《饱食穷民》一书中,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就记录了经济增加残光犹存时,为了保持体系作业而走向溃散的不幸人,比方一名证券公司销售员,看似家庭圆满、作业顺利,但日子的悉数含义就是追逐成绩目标,这令他感到无法喘息,终究患上了心理疾病。
为了逃离这样的日子,许多年轻人开端兼职打工来养活自己,使用业余时间做自己更酷爱的构思性活动,比方组乐队和拍电影。不过,成为“灵敏劳作力”不只仅个人选择,也是出于方针方面的考虑。为了重振经济,日本政府引入了一系列放松作业控制的方法,兼职工人和差遣工人的数量激增,并呈现了名为“飞特族”(freeter)的集体。在这个词被发明出来的初期,它的含义非常活跃,代表着一种跟终身雇佣制不同的、更自在的日子方法。
正是在这样的布景下,J-pop作为一个音乐类别呈现,而且奇迹般地在经济下行的年代取得了昌盛开展。毛利嘉孝发现,回看那些具有百万销量的金曲,它们都有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妄自菲薄式的活跃向上感”,也都表达着这样一种信仰:不用介意干流观点,做自己最重要。
其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明歌手槙原敬之为偶像集体SMAP发明的《世界上仅有的花》,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乃至被誉为“日本的第二国歌”。2019年“令和”年号公布时,前首相安倍晋三还特别说到了这首来自平成年代的歌,以为它能够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溢期望。从歌词来看,它的确非常劝慰人心:
花店的门前并排陈设着
五花八门的花朵
尽管人们的喜爱不尽相同
但每一朵花儿都很美丽
在此之中谁是榜首呢
花儿们并没有为此而争辩
可是毛利嘉孝也注意到,这类“做自己”的言语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略,当人们厌恶了职场、把音乐作为志趣,也一同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他说到,在福特主义式的劳作中,特性的表达曾经是被制止的,可是在后福特主义时期,发明性活动却成为了抱负中的劳作,完结自我价值则是人生终极目标。“现在身处的当地不是我本来该在的当地”,许多年轻人正是遵从了这一感化,才选择从公司辞去职务的。
可是严酷的是,成功地运用才调和天分的人究竟是少量。毛利写到,80年代末开端的“百万唱片热”发明出了一批至今都为人乐道的热销演员,像是彩虹乐队、安室奈美惠,当然也包含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SMAP。但一同,商业绑缚的发行方法使热销演员和非热销演员的两极分化越发严峻,大都音乐人处于适当弱势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日本电影《乐与路(又叫:手拉你)》,叙述了四个在大学轻音社结交的同伴一同组成乐队、企图闯入音乐业界,却郁郁不得志、终究沦为性感偶像的烘托的故事。在电影之外,由日本摇滚乐队Asian-Kung-Fu Generation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也非常值得玩味,乃至和《世界上仅有的花》构成了奇妙的暗合,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即使是坏的种子也必定会发芽
不管在哪都要打起精神日子
再会了,我也必定有方法的
就这样再会吧
不是“每一朵花都很美丽”,而是“坏的种子也会发芽”,在了解的日式治好之外,这首歌也无疑多了一丝苦闷。而在更宽广的社会实际中,“飞特族”也逐步暴露出它的消沉含义——在贫富差距增大的状况下,大大都灵敏作业的人并非出于自愿,仅仅由于别无选择。在另一篇论文中,毛利发现,自在职业者面临着严峻的窘境,许多人由于赤贫而无力付出房租,成为了新式的无家可归者,他们白日从事零星的作业,到了晚上就住在咖啡馆或网吧里,在2006年得名“网吧难民”。毛利嘉孝描绘了一幅极具讽刺性的画面:跟着盛行音乐和群众文明侵入日常日子,网吧难民们一边手里拿着能够无限翻滚播映的mp3,一边在城市里颠沛流离、被逼移动着。
就这样,J-pop尽管企图战胜泡沫经济后的阑珊,鼓舞了失落的年轻人,却也无形中成为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么,盛行音乐的价值又应该怎么断定呢?这相同不是一个简略的问题。
说到日本盛行乐,宇多田光是一个无法绕曩昔的姓名。1998年,当宇多田光带着《Automatic/time will tell》横空出世,某位音乐评论家就感叹道:“(这样的人物)总算呈现了。”实际上,那时的日本盛行乐现已处于巅峰期的结尾,宇多田光也归于现已被类型化、工业化了的J-pop。可是,毛利嘉孝的点评却颇值得玩味,他一方面供认她的音乐有激烈的人工痕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供认其著作的优异,这让他发生一种挫折感:
就适当于价钱廉价的家庭式套餐,居然变得比一向以来自己偏心的专业饭馆的饭菜愈加好吃了,所以让人不由自问:我一向以来的执着究竟是什么?!
假如去过家庭餐厅,你或许能理解他在说什么。这类连锁餐厅尽管遍及日本街头巷尾,可是和彻底流程化、菜式单一的麦当劳不同,它的菜式非常多元丰厚,从牛排意面到和式甜品包罗万象,还能免费续杯饮料。这也是盛行音乐的特征:既坐落商业体系之内,又能凭借未被商业化的多样文明而有所区别。在样板化的音乐激流里寻觅令人眼前一亮的著作,一向都是盛行乐迷们最为热心的工作。
毛利嘉孝在书中点评道,将各种试验性吸收进盛行乐中,就是J-pop式文明资本主义的最大圈套,也是它的最大魅力。在他看来,既活用了独立的边际棱角,又在干流环境下进行游戏并取得成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就是和宇多田光同年出道的女歌手椎名林檎。不管是爵士乐仍是电子乐,她都能信手拈来,看似不着痕迹地融合到自己的著作中。
无独有偶,椎名林檎也宣布过和毛利相似的观点。她曾在某次采访中说到,日本盛行乐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用低价的价格买到远超预期的优质内容——“这不是很实惠吗?”对她来说,正由于专辑CD里的曲目是依照统一标准摆放的,制造经费也有所约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才是令人心潮澎湃的应战。
既依从于商业体系,又能奇妙地对其间的规矩加以使用,一同在某种程度上变节它,这就是优异的盛行乐发明者的战略,假如比作一种运动,就好像技巧熟练的冲浪手。关于盛行音乐的这种两层性,毛利嘉孝的情绪也是两层的。
在书中,他引证阿多诺对盛行音乐的批评指出,在文明成为一项“工业”之前,人们依然信任在资本主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完好的“自我”。可是跟着消费主义的推动,这样的“自我”也变得无法分辩真伪了,究竟特性也是从资本主义商场中选择出来的、同质化的东西。年头上映的日本电影《花束般的爱情》就是一则例子——两名主人公之所以相爱、指认彼此为魂灵伴侣,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书影音的一起偏好,网友们因而戏弄二人是“报菜名式的爱情”。
另一方面,盛行音乐的战略中也有反抗性的姿势。书顶用安迪·沃霍尔的商业波普艺术来阐明,尽管盛行乐经常被批评为“庸俗”,但就像波普艺术家相同,音乐家们并非一味赞同群众口味,一同也没有悲叹商业怎么扼杀了艺术,而是采取了更戏谑的情绪,在供认“资本主义之外现已什么都不存在了”的基础上,再发明出“令资本主义的逻辑一时紊乱”的著作。而就其成果来说,在此战略下,音乐工业不只得到了开展,更边际的音乐也取得了更多试错时机和容纳空间。
更重要的是,尽管音乐中许多非商业化的东西——比方它的试验性质、给人带来的情感体会——都被收回到了资本主义之中,乃至咱们听歌时感受到的快乐和苦楚也能成为产品,但毛利也提出,音乐作为人类最为陈旧的实践之一,它引发的共识依然是无法丈量、无法被彻底买卖的。
《盛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日] 毛利嘉孝 著 耳田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拜德雅 2022-8
《饱食穷民》[日] 斋藤茂男 著 王晓夏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1
『サステナブルミュージック これからの持続或许な音楽のあり方』若尾裕 著 アルテス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7-6
Yoshitaka Mori.(2009) J-pop: from the ideology of creativity to DiY music cul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