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料吃瓜网

10年专注吃瓜

吃瓜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您的位置:首页>>今日吃瓜>>正文

今日吃瓜

吃瓜网没有手机互联网古人怎样聊八卦?

发布时间:2025-06-11 点此:22次

  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今天,各种八卦的传播速度已经可以做到上一秒发生,下一秒就能在网上看到。网络的便捷,让吃瓜网友们能时刻follow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小情。

  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不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名人轶事,抑或是邻居家的狗生了小狗,都是人们聊天的谈资。现在了解这些消息可以通过网络,那么古人呢?他们识字率没有那么高、交通也没有这么便捷,更别说一键分享的网络。

  聊八卦最古老的方式当然是“我跟你说……”,这也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到今天依旧受到广大吃瓜群众的欢迎。

  古时候没有太多娱乐方式,聚众聊天大多是茶楼、赌场还有一些风月场所。这些地方鱼龙混杂,达官显贵可能和走南闯北的贩夫走卒共聚一堂,形形什么人都有。店小二、唱小曲儿的、说书的这些人时刻处在吃瓜第一线,哪怕自己不想听,也顺带听了很多别人的故事,其中不乏令人咂舌的惊天大料。

  除了这种小道消息,自然有官方渠道传播出来的消息。最早的时候,专门宣布官方消息的人叫“遒人”。《夏书》记载: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春秋左传》记载: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而“木铎传令”就像小贩卖东西时,一边用工具发出声音,一边吆喝。是的,就是你现在脑补的那样。

  但“遒人”不仅仅是宣布政事,还需要采访民事。在基层工作的“遒人”,要定期接收新的消息和见闻,保证与时俱进。每到孟春时节,遒人就会“宣布”和“采集”,《诗经》就是“遒人”收集民间见闻的合集。

  秦汉时期,有些人会专门等在决策机关附近,消息一旦出来他们就能知晓。这种地方当时被称为“邸”,国有国邸,郡有郡邸。后来到邸打探的人太多了,一些无需隐瞒的消息,就干脆写下来,贴在邸上,这也是最早的“公告栏”。并且有专人到邸誊写,这就是《邸报》的雏形。

  比起“遒人”到处宣布,手抄显得更高级一点。除了便于传递和保存,同时也更方便民众了解一些不太好说出来的八卦,比如贵族隐秘,宫闱秘史,还有一些传言之类的,手抄显然更具有优势。

  这一方式,哪怕到了印刷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清朝都还在使用。清朝乾隆年间“京报传抄伪稿案”便是手抄传播。一份假冒的奏折,被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来,你抄给我,我抄给他,甚至到了“已流传十七省,如今连街上的脚夫都是知道的”地步,最后查禁的时候,光传播它的涉案人员,就抓了一千多人。

  科技改变命运,同时也改变“吃瓜”方式。限制古人看八卦的从来不是思维,而是技术。古人能更便捷地“吃瓜”,印刷术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在宋代以前,《邸报》都是人手抄送然后传递出去,到了北宋,就有了专门机构印制和发行。虽然在元代有短暂的衰落,但在明代,《邸报》印刷技术被替换成活字印刷后,规模发展更大了,直至清朝,改名为《京报》,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刊发。

  《邸报》只刊登皇帝诏令谕旨、臣僚的奏章以及官吏的升迁贬黜等朝廷政令信息等。对洪水、干旱等天灾人祸,以及一些军事行动,特别是起义、兵变等,一般都不会报道,更不用说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宫廷秘史和名人轶事。

  于是《小报》随之诞生,里面除了有政治军事等消息,还有各种八卦爆料,信息来源就是宫廷和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地三教九流,这些爆料人可以说是最早的 “狗仔队”了。有记载称《小报》:京城印行,绕街叫卖。

  由于《小报》没有官方管制和审校系统,也有一些假新闻出现,甚至还有假奏章、假诏旨。《小报》在那时候属于非法出版物,但官方屡禁不止,一直流行到清朝。足以可见人们对八卦的热情,正因为这份热情,让现代人也有机会看到古人的有趣八卦,满足我们对古代的好奇心。

  吃瓜的心,每个人都一样,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除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网络更成了吃瓜的一大利器。现代人和手机几乎密不可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能即时掌握一手新消息。反观古人,对八卦的追求从不会因为条件限制而减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人生活方式的提升其实也得益于他们对于八卦的热衷,果然,吃瓜群众力量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吃瓜网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66666

微信咨询
不打烊718吃瓜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