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相望 支教情长
——西北师大学子赴新疆实习支教十五载纪事
【导言】2023年3月,在通过近33个小时的车程,近2700公里的路程,西北师范大学第28趟支教专列抵达新疆阿克苏区域。乘坐这趟“支教专列”,西北师范大学6840名学子往复了十五载春秋。一路走来,真情满怀。他们不断“向西拓宽、向下延伸”,他们参加、支撑、见证了西北民族区域文明教育作业的沧桑剧变。
站在新的前史起点上,这跨过山河的“支教之路”继续延伸向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到新疆去,到阿克苏去,到祖国最需求的当地去”。
3月13日下午,兰州火车站。头戴赤色帽子的623名西北师范大学学生顺次登上西行的K4091次绿皮火车。
春风做伴,西北师范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赴新疆阿克苏区域实习支教专列再动身。
韶光溯回。2008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支教协议,成为疆外榜首所大规模展开实习支教的大学,对口援助阿克苏区域基础教育展开。
尔后14年,西北师范大学不间断派出27批6217名优异学生赴新疆阿克苏区域,连绵接力展开这场实习支教的“马拉松”。
2023年,支教的第15个年初,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史文明学院、国际文明交流学院等9个学院的第28批623名实习支教育子,接续踏上了这条非同小可的支教之路。
在他们的死后,是一批又一批学长们播撒芳华和汗水、传道授业的支教长路,和深深印在那片热土的故事……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大路平阔,长路漫漫。
在坐落阿拉尔市的新疆生产建造兵团榜首师高级中学,有一位扎根兵团12年的西师人——该校高二(2)班班主任、高三年级思政课教师贺鹏山。
2009年,贺鹏山正值大四,正是神采飞扬少年郎。老家在甘肃金昌的他,在4个月的支教时间里爱上了新疆这片热土。
几个月后,通过榜首师高级中学的大学生直招书面考试、面试及试讲等环节,贺鹏山被该校提早选用。
2010年6月,贺鹏山从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结业后,秉承母校“西迁精力”,践约来疆入职,深耕兵团教育一线。
“带上母亲买给我的一身保暖内衣,不管女友许小妹的惊惶不解,我就这样踏上赴疆任教之路。谁知入职不到两年,我先后两次小腿骨折。听闻音讯,许小妹带着9个包袋,从兰州专程来照料我。她说,你带高三的课,不行懈怠。”
后来,许小妹成了贺鹏山的妻子,也成了阿拉尔市的一名教师。
“假如我远离家园,能够协助这儿的学生走出去、走得远。那我毫不勉强,毫无怨言。”当记者看到贺鹏山办公桌旁装满两个塑料袋的鸽子粪,旋即理解了他和学生之间憨厚而深沉的情感。贺鹏山憨笑道,“传闻我爱养花,孩子们就使用午休时间为我扫拾了这么多。”
这些年,贺鹏山的不少学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北京大学、我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
榜首师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锐说,现在,校园60%的教师来自全国其他省份。这样的教师队伍,新鲜、多元。“终年扎根于此,贺鹏山是模范,西师学子值得称道。”
大学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地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国贤,2008年榜首次来到新疆时,不由“傻了眼”:“甘肃天水到新疆阿克苏,地图上不过‘一拃长’,火车居然‘跑了’52个小时。并且,我买的是硬座票。”
支教返程途中,刘国贤与现现在的妻子相识相知。他在温宿县实习支教,她在沙雅县实习支教。她决议结业后重返沙雅,他也这般计划。
起先,刘国贤和妻子每隔一两年就回甘肃老家看看。2018年,作业不到10年的刘国贤调任为沙雅县榜首中学副校长,忙得时间不得闲。所以,他们的省亲之行一拖再拖,迟到了整整4年。
为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刘国贤带着教师们,尤其是来自外地的新教师,挨家挨户家访,一个学生都不少。他越走越远,与学生的心越贴越近。校园越办越好,刘国贤也翻开作业展开的新天地。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刘国贤如此以为。托依堡勒迪镇中学党支部书记石宝玮有着相同的情怀,从西北师范大学结业后,他在沙雅县安家立业。
“早些年,阿克苏区域缺语文教师,而我恰好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我怀着‘大干一场’的主意,背起行囊赴疆支教。2011年大学结业后,再回沙雅。”石宝玮说。
“看着写了个字,但每一笔都在意料之外。”怎么让学生用好、写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石宝玮以为,应当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和校园文明建造有机交融。
说干就干。2021年,作业10年的石宝玮成为托依堡勒迪镇中学党支部书记,他结合自己大学专业所学,迅速将中华优异传统文明引入语文讲堂,融入校园生活。“书法课、戏剧课特别受学生欢迎。曾经,孩子们不理解戏剧唱腔和动作,在讲堂上赏识戏剧经典选段时,会发笑。现在,他们会分外投入地看,自发地仿照、学习。全部向好。”
“在这儿,我被需求,我被看见,我有幸福感,更有成就感。”新和县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范建喜说出了贺鹏山、刘国贤、石宝玮等留疆西师人的一起心声。
2017年,范建喜到新和县实习支教,同年9月与新和县教科局签约;2018年大学结业后,他到新和县第二中学赴约入职。尔后4年,范建喜从班主任、年级组长到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生长为这所校园的中坚主干,推进和见证了校园和当地教育作业的提高展开。
范建喜说,“这几年,校园引入不少来自甘肃、河南、山东、云南等地的教师,校园文明愈加丰厚。学生们提高人文素质,坚决文明自傲,对‘大美中华’知道更足、爱情更深。现在,师生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直推校园高中升学率到达97%以上。”
礼赞白杨 成为白杨
白杨树耸立,白杨林伸向远方。最美是白杨!
当记者在新疆采访西师人支教的故事,在向库车市跋涉时,脑海中猛然闪过作家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对白杨的描绘:它傲岸,正派,朴质,严厉,也不缺少温文,更不必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立……
多么像西师人,无论是年青的、短期逗留的,仍是年长的、持久守候的。他们来过,他们在这。
多么像西师人,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校训,赓续西迁精力、传承教育薪火。他们向下扎根,他们向上生长。
……
新疆哈密的“古丽”麦迪那·阿不都热西提,也是西师人、实习支教团成员。“‘我的校园在黄河岸边’。我牵挂西北师大的教师们,还有图书馆、操场、食堂。”回忆起几年前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的韶光,麦迪那湿了眼角。
关于结业后回到新疆从教的原因,麦迪那说,“一方面,身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爱新疆的幅员辽阔、瓜果飘香,爱那连绵千里的天山、天山南北的人们。另一方面,我期望这儿的孩子们能够像我相同,有机会去外面读书,逛逛、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2017年结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心思学院后,麦迪那从教于库车市第四中学。她把大学学习的应用心思学常识,全面运用于教育作业中,以更好习惯和满意学生心思健康展开需求。“我刚来时,校园尽管建有心思功用室,但没有心思学教师。编列心思剧、进行心思普查、展开集体心思教导……咱们从‘零’开端,越做越好。”
假如说,麦迪那买的是“往复票”,从新疆动身,路过甘肃,再回来新疆;那么,库车市齐满镇中学党支部书记崔永平买的则是“单程票”——从甘肃驶达新疆,再不脱离啦!
崔永平曾在西北师范大学主修教育学专业,辅修前史学专业。2015年赴疆实习支教过程中,他认识到,应该让“居高临下”的教育学理论常识和底层教育实践相碰撞,爆发教育立异展开的火花。
2016年,他带上《我国教育史》《教育论》等大学讲义,以及《班主任作业闲谈》《爱心与教育》等“课外书”,去库车市第三中学任教。2022年,他又带着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任职于库车市齐满镇中学,开端推广自己的“静心教育”理念、“书案”备课方式和“小组协作+游戏化”教育方法。“教师在生长,孩子在前进,未来可期。”崔永平说。
一棵白杨,两棵白杨,千万棵白杨……总算,万木成林。
西北师范大学阿克苏校友会会长、阿克苏天艺艺术训练有限公司担任人年维军介绍,近15年,西北师范大学近2000名校友在阿克苏区域作业,其间三分之二有当地实习支教阅历。这些校友中的大多数,仍在为当地教育作业发光发热。
“2008年至今,每年都有一大批西师学子来阿克苏区域实习支教,乃至留了下来。他们深化天山脚下、塔里木河两岸的城镇、村庄校园教育榜首线,战胜不服水土等困难,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我国特征社会主义思维铸魂育人,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文明润疆作业,提高了区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育质量和水平,有形有感有用饯别铸牢中华民族一起体认识,为区域教育作业展开和社会安稳作出了活跃奉献。”阿克苏区域教育局教师作业科干部、实习支教作业担任人章应宏发现,西师学子们已深深赢得了小“巴郎”、小“古丽”及其家长的认可和喜爱。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安身西部教育前沿,构建了集‘培育、研讨、试验、演示’为一体、习惯西部村庄区域和民族区域实践的教师教育形式,致力于培育‘靠得住、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基础教育优异师资,不断‘向西拓宽、向下延伸’。”西北师范大校园长刘仲奎说。
春华秋实 情满山河
乍暖还寒,阿克苏清冽的春风践约拂过西北师大又一批实习支教育子的芳华面孔,见证着新的故事。
2023年3月15日,阿克苏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喀拉塔勒镇中学的讲台上,多了5个年青的身影。
来到阿克苏区域的第二天,西北师大的学子们已将满心的主意付诸实践。
“才来半响,刚刚落脚,5名西北师范大学实习支教生就已进入作业状况,开端跟班听课。”阿克苏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喀拉塔勒镇中校园长李磊竖起大拇指,称誉道,“他们不只有厚实的理论功底,更有除学科专业素质以外的才调和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充满活力、勇于担任。”
很快,这所中学的学生们,也记住了这几张少许生疏,却非常亲热的面孔——
“咱们喜爱和代建玲教师谈天,她也喜爱和咱们互动。听她讲外面的国际,很有意思。她常常借此鼓舞咱们勤奋学习,建立远大理想。”该校七年级(1)班学生娜迪热·艾尼瓦尔说。
“喻策教师告知咱们,只需仔细、用心,没有学不会的常识。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跟班听课时会做好笔记,并参加咱们的讲堂评论。”九年级(2)班学生阿依孜巴·吐尔逊说。
……
在阿克苏区域的7县2市的校园,实习支教的学子们倾泻真情和爱心,共谱芳华之歌。
相同为之倾情支付的,还有西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实习支教团领队卓杰从2009年至2023年,14年里,18次带着实习支教团奔赴新疆。每年少则驻留4个月,多则留守8个月,阿克苏成了他的“第二故土”。
“最为特别的,是校园赴新疆实习支教活动发动的头三年,以及上一年。”从榜首批172名学生,到现下每批学生数量常态化超越500名,卓杰深知其间的不易。
“2008年至2010年,我和其他带队教师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用脚底板一步步跑出与阿克苏区域教育局、阿克苏区域各县市教科局之间的紧密联系。”
“2022年秋季学期,校园战胜疫情影响,派出771名学生和9名带队教师奔赴新疆,数量达前史之最。咱们严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则,支教作业及时、有序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校园为聚力包含新疆阿克苏区域在内的‘三区三州’建造,于2013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新的实习支教协议,继续将实习支教作业‘向西向下’推进,向阿克苏区域的城镇投入更多支教力气。”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卫军了解每个要害节点,“近年来,校园又以服务村庄复兴战略为关键,对接阿克苏区域需求,展开新疆实习支教‘升级版’行动计划,鼓舞更多学生到边远地方去。”
“西迁办学80多年来,咱们的大学现已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参加、支撑、见证了西北民族区域文明教育作业的沧桑剧变。”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明,站在新的前史起点上,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构建高质量教育系统,杰出“教师教育、民族一起体、服务西部展开”办学特征,为继续推进西北区域教育现代化供给有力人才支撑。
黄河之滨,天山脚下,“支教专列”往复春秋。看沿途,民族团结之花别样红,教育之树硕果累累……